K先生

's Notes
AUTHOR'S BLOG

K先生

呢喃者

橫跨無網路時代與AI世代的觀察者。熟悉工具,卻不迷信技術;精通數據,卻質疑報表崇拜。不是老派專家,也不是操作小編,而是擅長拆解盲點、挑戰行銷慣性的人。相信專業不是靠模板堆疊,而是靠思考深度與價值判斷。他不給答案,只拋問題;不灑雞湯,只講現實。

做對事,省對錢:企業主的開支優化指南

當老闆的就知道,薪水不是成本的全部。

一個月薪 4 萬的員工,你實際付出的是:
勞健保、獎金、資源、管理時間...

你以為你省了一筆外包合作費,
結果可能花了兩三個員工的成本,去達到一個不夠專業不夠專心的執行。
再用三倍的時間去彌補錯的方向。

做生意,算得出來的都不算貴。時機錯過了,最貴。

請對的人做對的事,是我真心建議企業主該優化的開支。

...閱讀更多

時間就是金錢,別讓員工做非本職工作

請員工,除了做職責的事情,還可以把他請他掃掃地、跑跑腿...,再怎麼樣他每天也要來打卡上班、在我眼前還看得到。
外包合作,動輒幾十萬,我真的捨不得花,總感覺很不划算。
所以我寧願讓員工辛苦去做不是他的工作,明明是來當小編的,我要他規劃品牌、搞活動、投廣告、分析數據、品牌營運....

我說句實話,外包合作的費用算下來可能不到你員工一年份的成本(薪水、勞健保、勞退),又有經驗專業,還是消磨員工浪費時間你會覺得更少錢更省事?

做生意,最貴的是時間。錯過了,就沒有了。

...閱讀更多

提升品牌聲量的秘訣

「我們缺曝光」不是一個行銷目標,那只是現象。行銷的工作,是找出為什麼這個品牌不被選擇的原因。
是定位模糊?是價值說不清?還是整體語言對不到目標族群?

更多聲量是廣告的是,你需要的是更準的策略。
能夠被看見的前提,是你有值得被記住的理由。這才是行銷的本事。

...閱讀更多

行銷人必備技能

行銷人必備技能,你更新完成了嗎?
過去,我們以為行銷人該會看報表、SEO、投廣告A/B 測試投、寫文案、做圖...

曾經是門檻,現在是最低限度,甚至快要沒價值。
AI 都能做,還做得比你快、比你穩、而且不喊累。

❌ 未來會被取代的,不是執行力不夠強的人,
而是只會照著流程走、思維過度線性的人。

真正該升級的技能是:
✅ 抽象判斷力
✅ 問題拆解與脈絡統整
✅ 對文化與人性的敏銳度
✅ 主觀審美與敘事力
✅ 把看不見的需求說出來的能力

AI 不會取代你,但會取代那些,把自己用得像 AI 的行銷人。

...閱讀更多

AI 不會取代人,但會取代機器般思維的人

AI 不會取代人,但會取代那些把自己訓練得像機器的人。
未來會被取代的,不是大家以為的勞力密集工作,而是思維太單一、只會線性反應的人。

那些可以被 SOP 化、流程化、模板化的工作——剪片、寫文案、報表分析、投廣告、做圖……
只要你在執行具體指令,AI 不只比你快,還可能比你做得更好。

人真正的價值,就會變成說是那些抽象、模糊、曖昧的判斷力。
是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結構,能統整脈絡、拆解問題、連起那些沒有名字的訊號。
那種身而為人、帶有主觀直覺與審美感知的能力,才是未來最珍貴的東西。

...閱讀更多

「到底什麼是對的行銷公司?」

「到底什麼是對的行銷公司?」
是啊,市面上一堆都在講行銷,要怎麼找?
我會說,能為業主內部注入流動感的,才是對的行銷公司。
不是只是執行、配合度高,而是敢挑戰、敢提問、敢翻動那一灘死水。
但說實話,業主最喜歡的,往往不是「對的」,而是聽話的、穩的、不要太難搞的。
這不是誰的錯,每個人都有盲區。
既然你都找了外部團隊,就不是來配合的,是來找突破點的。

...閱讀更多

行銷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看懂本質的能力

廣告再多轉換、再精準的 pixel,人家不想買就是不想買。社群經營得再用心,最後還是演算法說了算。SEO 做到極致,有時候就是剛好沒人搜尋。報表數據看得再細,這波沒中,就是沒中。行銷從來就不是技術堆疊、不是理論套件。

...閱讀更多

品牌行銷越做越像電商打工仔

企業喊著要轉型做數位,結果電商部門變成「準業務單位」,每天盯業績像在看股市;行銷部門變成「支援單位」,每筆預算都要 justify你會看到這樣的公司日常:

| 品牌主軸一遇到檔期就要讓位|

廣告預算全部押在轉單、轉單、轉單| 社群策略講調性,實際出圖變成免運+加價購慢慢的,品牌策略開始被電商節奏推著跑,品牌價值還在——但永遠躺在簡報第一頁。

說到底,這也不是誰的錯,只是董事會只看營收,大家都在撐 KPI。

但我還是想問一句:你們是在做品牌,還是在清庫存?

如果你真的想做品牌,那就不能讓品牌策略每次都輸給促銷節奏;不能讓品牌價值只活在提案檔裡。

不然你不是在打造品牌,你只是讓倉庫周轉快一點而已。

品牌行銷不是賣貨的煙火秀,是市場中建立長期認知與價值的投資策略。

...閱讀更多

做了那麼多,沒起色的原因

「我們已經會看數據,報表、有分析,用了Power BI、Tableau、Looke Studio...為什麼行銷還是沒起色?」

你確定這是真的數據分析?還是只是看圖說故事?

「為什麼觸及低?因為可能今天有某某大新聞。為什麼這篇互動差,喔因為廣告素材可能不夠吸引人」

數字好壞都有可能是運氣,不是品質。很多品牌沒有能夠洞察的團隊,就只好抓著「讓數據說話」認為這就是專業。但其實多數時候只是需要有人看圖說故事,好安撫焦慮的心靈。

數據不好,不代表你沒做對事。數據漂亮,也不代表就做對事。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能被量化嗎?品牌的信任感、記憶度、文化位置,是哪一個數據欄位填得出來的?還有經驗、判斷、創造力、洞察力...這些才是真正創造差異的東西,但它們無法量化。不要用數字去證明一個方向是對的或錯的,看看那些成功的品牌,哪一個是靠鑽研數據崛起的?

數據是行銷的輔助,不是代替思考的藉口。一般般的人看的是數據,內行看的是價值。

...閱讀更多

查看其他作者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