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闆的就知道,薪水不是成本的全部。
一個月薪 4 萬的員工,你實際付出的是:
勞健保、獎金、資源、管理時間...
你以為你省了一筆外包合作費,
結果可能花了兩三個員工的成本,去達到一個不夠專業不夠專心的執行。
再用三倍的時間去彌補錯的方向。
做生意,算得出來的都不算貴。時機錯過了,最貴。
請對的人做對的事,是我真心建議企業主該優化的開支。
當老闆的就知道,薪水不是成本的全部。
一個月薪 4 萬的員工,你實際付出的是:
勞健保、獎金、資源、管理時間...
你以為你省了一筆外包合作費,
結果可能花了兩三個員工的成本,去達到一個不夠專業不夠專心的執行。
再用三倍的時間去彌補錯的方向。
做生意,算得出來的都不算貴。時機錯過了,最貴。
請對的人做對的事,是我真心建議企業主該優化的開支。
請員工,除了做職責的事情,還可以把他請他掃掃地、跑跑腿...,再怎麼樣他每天也要來打卡上班、在我眼前還看得到。
外包合作,動輒幾十萬,我真的捨不得花,總感覺很不划算。
所以我寧願讓員工辛苦去做不是他的工作,明明是來當小編的,我要他規劃品牌、搞活動、投廣告、分析數據、品牌營運....
我說句實話,外包合作的費用算下來可能不到你員工一年份的成本(薪水、勞健保、勞退),又有經驗專業,還是消磨員工浪費時間你會覺得更少錢更省事?
做生意,最貴的是時間。錯過了,就沒有了。
「我們缺曝光」不是一個行銷目標,那只是現象。行銷的工作,是找出為什麼這個品牌不被選擇的原因。
是定位模糊?是價值說不清?還是整體語言對不到目標族群?
更多聲量是廣告的是,你需要的是更準的策略。
能夠被看見的前提,是你有值得被記住的理由。這才是行銷的本事。
行銷人必備技能,你更新完成了嗎?
過去,我們以為行銷人該會看報表、SEO、投廣告A/B 測試投、寫文案、做圖...
曾經是門檻,現在是最低限度,甚至快要沒價值。
AI 都能做,還做得比你快、比你穩、而且不喊累。
❌ 未來會被取代的,不是執行力不夠強的人,
而是只會照著流程走、思維過度線性的人。
真正該升級的技能是:
✅ 抽象判斷力
✅ 問題拆解與脈絡統整
✅ 對文化與人性的敏銳度
✅ 主觀審美與敘事力
✅ 把看不見的需求說出來的能力
AI 不會取代你,但會取代那些,把自己用得像 AI 的行銷人。
AI 不會取代人,但會取代那些把自己訓練得像機器的人。
未來會被取代的,不是大家以為的勞力密集工作,而是思維太單一、只會線性反應的人。
那些可以被 SOP 化、流程化、模板化的工作——剪片、寫文案、報表分析、投廣告、做圖……
只要你在執行具體指令,AI 不只比你快,還可能比你做得更好。
人真正的價值,就會變成說是那些抽象、模糊、曖昧的判斷力。
是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結構,能統整脈絡、拆解問題、連起那些沒有名字的訊號。
那種身而為人、帶有主觀直覺與審美感知的能力,才是未來最珍貴的東西。
「到底什麼是對的行銷公司?」
是啊,市面上一堆都在講行銷,要怎麼找?
我會說,能為業主內部注入流動感的,才是對的行銷公司。
不是只是執行、配合度高,而是敢挑戰、敢提問、敢翻動那一灘死水。
但說實話,業主最喜歡的,往往不是「對的」,而是聽話的、穩的、不要太難搞的。
這不是誰的錯,每個人都有盲區。
既然你都找了外部團隊,就不是來配合的,是來找突破點的。
廣告再多轉換、再精準的 pixel,人家不想買就是不想買。社群經營得再用心,最後還是演算法說了算。SEO 做到極致,有時候就是剛好沒人搜尋。報表數據看得再細,這波沒中,就是沒中。行銷從來就不是技術堆疊、不是理論套件。
企業喊著要轉型做數位,結果電商部門變成「準業務單位」,每天盯業績像在看股市;行銷部門變成「支援單位」,每筆預算都要 justify你會看到這樣的公司日常:
| 品牌主軸一遇到檔期就要讓位|
廣告預算全部押在轉單、轉單、轉單| 社群策略講調性,實際出圖變成免運+加價購慢慢的,品牌策略開始被電商節奏推著跑,品牌價值還在——但永遠躺在簡報第一頁。
說到底,這也不是誰的錯,只是董事會只看營收,大家都在撐 KPI。
但我還是想問一句:你們是在做品牌,還是在清庫存?
如果你真的想做品牌,那就不能讓品牌策略每次都輸給促銷節奏;不能讓品牌價值只活在提案檔裡。
不然你不是在打造品牌,你只是讓倉庫周轉快一點而已。
品牌行銷不是賣貨的煙火秀,是市場中建立長期認知與價值的投資策略。
「我們已經會看數據,報表、有分析,用了Power BI、Tableau、Looke Studio...為什麼行銷還是沒起色?」
你確定這是真的數據分析?還是只是看圖說故事?
「為什麼觸及低?因為可能今天有某某大新聞。為什麼這篇互動差,喔因為廣告素材可能不夠吸引人」
數字好壞都有可能是運氣,不是品質。很多品牌沒有能夠洞察的團隊,就只好抓著「讓數據說話」認為這就是專業。但其實多數時候只是需要有人看圖說故事,好安撫焦慮的心靈。
數據不好,不代表你沒做對事。數據漂亮,也不代表就做對事。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能被量化嗎?品牌的信任感、記憶度、文化位置,是哪一個數據欄位填得出來的?還有經驗、判斷、創造力、洞察力...這些才是真正創造差異的東西,但它們無法量化。不要用數字去證明一個方向是對的或錯的,看看那些成功的品牌,哪一個是靠鑽研數據崛起的?
數據是行銷的輔助,不是代替思考的藉口。一般般的人看的是數據,內行看的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