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咖啡只泡給自己喝,再香也不會有人知道。
想讓世界喝懂你泡的這杯咖啡的價值,就得先學會說別人聽得懂的語言。
品牌不是用來說服,而是用來交流。
品牌建立
昨日與客戶開會,黃董說:「我們當然知道要投資品牌啊,但現在資源太少,哪來預算做這些?」
等他心情平靜後,我說:「為什麼當資源還充足的時候,沒開始提早做呢?」
「其實不是沒錢投資品牌,而是沒在把握當下啟動品牌的工作。」
「後面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您手上的品牌沒有在市場上展現能量的話,後面公司挑戰會越來越高!」當下直接點出重點。
最後總算決定啟動了,雖然慢了一點,但已經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品牌建立
「這杯咖啡,今天味道又有點不同了」
清晨六點半,老派黑膠唱機正播放著 Bill Evans 的〈Waltz for Debby〉,空氣中飄著剛磨好的豆香。我坐在窗邊,凝視著手沖咖啡一滴一滴落下的樣子。這杯咖啡,用的是我平常的豆子、熟悉的手法,但今天喝起來,就是不一樣。也許是氣溫改變了,也許是水質的些微波動——總之,它變了。
產業的生態,其實就像這杯咖啡,即使你以為什麼都沒動,它也正在悄悄改變。
身為品牌顧問,我接觸過各式各樣的產業,有傳產、有新創、有政府合作案,也有 Web3 的實驗品牌。十年前的思維,現在幾乎無用武之地;而三年前的策略,今年也可能需要全面更新。
變動,是市場的特性。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穩穩地站在原地不動,還期望能持續成長。問題是,我們常常沒察覺變動正在發生,或者察覺了,卻不願面對。
有一次,我與一間傳統設備商開會,他們的產品在業界曾經是標準配備,如今卻面臨嚴重的訂單流失。我問董事長:「你們上一次調整產品策略是什麼時候?」
他回我:「大概七八年前吧,當時還有穩定的大客戶支持,所以不太需要動。」
這句話像一聲悶雷打在我心上。
許多企業主習慣將「穩定」視為好事,但在動態市場中,「穩定」有時是對「變化」視而不見的代名詞。產業的演進,往往不會敲鑼打鼓地宣布它要改變,它會靜靜地,透過消費者的行為、競爭者的定價策略、國際法規的轉變,慢慢滲透進你的營運模式中。
舉個例子:實體零售本來是王者,但疫情之後,數位消費模式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購物邏輯;過去靠大通路吃香的品牌,如今被小眾、利基型 DTC 模式擠壓生存空間。你如果還在等「回到正常」,那你可能永遠等不到。
每一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週期律」——從萌芽、成長、飽和到衰退。這不代表你會走到死胡同,而是意味著你必須懂得在轉折點提早布局。
那麼,身為企業主、品牌經營者,你能怎麼做?不是預測未來,而是訓練自己察覺變化的能力
但我也知道,資訊很多、變化很快,經營者有時候也會「資訊疲乏」,覺得自己只是眼睜睜地被推著走。因此,建立「預警系統」是關鍵:可以是每月閱讀的產業報告、定期舉辦的跨部門趨勢討論、或是請顧問提供定期觀察簡報。
Otto 桑最後想說的是——
「思考,就像手沖咖啡一樣,慢慢來才能呈現出真正的香氣。」
面對產業變動,我們不能急躁地轉向,也不能麻痺地裝作沒看到。而是要用一種深沈的覺察力,去感知那些微微改變的風向,然後悄悄做準備。這樣,即使暴風雨來`臨,我們也還能優雅地喝完一杯溫熱的咖啡。